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939号
联系方式(0951-8580433(兼传))
网站标识码:6400000017 备案号:宁ICP备2021000969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52号
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融带的宁夏,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了多民族杂居局面,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北方边防重地的宁夏,先后涌现了以粟特康植、铁勒浑瑊、汉族冯晖、回族金国正为代表的一批忠心护国、骁勇善战的良将群体。他们镇守边疆、为国尽忠的爱国之心,不但演绎了一幕幕流芳百世的忠勇佳话,而且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民族赞歌。
一、五代忠烈的康氏家族
康植在宁夏的事迹主要来自唐代史籍对其孙康日知的记述,我们可以从中一窥唐代六胡州粟特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中原王朝的认可。据《新唐书》记载,康日知为西域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的粟特人,天宝三载(744)生于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元和六年(811)去世。康日知为唐代中期左武卫大将军康植之孙、户部尚书康孝义之子,家族保留了康居国的康姓,定居灵州后就此落籍。从康氏家族自祖父康植至曾孙康传业五代忠烈的相关事迹来看,以康植及其子孙为代表的一批粟特人已接受并认可修齐治平、忠君报国的儒家思想,通过一系列爱国之举融入中华文化,为维护边疆稳定、巩固国家统一而不懈努力。
从康日知的生年推算,康植大约出生于武周时期。开元九年(721),侨居于灵州回乐县境内兰池都督府的康国人聚众反叛。首领康待宾自称“叶护”,率众攻陷六胡州,企图率部北上投靠后突厥汗国。康植没有加入叛乱,而是率部与唐军共同镇压反叛。据《新唐书·康日知传》记载,康植于次年“缚康待宾,平六胡州”,为彻底平定康待宾之乱立下大功。唐玄宗特意召见康植予以嘉奖,不但授予左武卫大将军之职,而且赐爵“天山县男”。
二、父子忠勇的浑氏家族
出自铁勒九姓的浑部,因为部落民众多以本部落名称为姓,所以浑部之人即为浑姓。据《旧唐书·浑瑊传》记载,“曾祖元庆、祖大寿、父释之,皆代为皋兰都督”。皋兰州为唐太宗侨治于灵州境内的回纥羁縻州之一,主要安置贞观四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归附南下的铁勒、回纥部众,尤以浑部人数最多。浑瑊之父浑释之武艺高强,投身朔方军后战功赫赫,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获封宁朔郡王。
浑瑊本名浑日进,开元二十四年(736)生于皋兰州。天宝五载(746),年仅11岁的浑瑊因擅长弓马骑射,跟随父亲浑释之参加防秋,镇守长安西部。年轻的浑瑊随军出征,因作战英勇荣立“跳荡功”。
安史之乱爆发后,浑瑊跟随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军前往河北平叛。在九门之战中,浑瑊斩杀叛军骁将李立节,大挫敌方锐气,因功升任右骁卫将军。唐肃宗在灵武郡(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即位后,浑瑊率部途经天德军驻地时遭到响应安禄山叛乱的铁勒部众袭扰。浑瑊奋勇出击,一举击退铁勒叛军,维护了河套南部稳定。抵达灵武郡后,浑瑊转入郭子仪帐下,随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广德元年(763),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因不满朝廷分化瓦解朔方军的相关举措,勾结回纥和吐蕃发动叛乱。当时浑瑊作为仆固怀恩部下,尚未认清其反叛朝廷的险恶用心,奉命与仆固怀恩之子仆固瑒包围河东道中部军事重镇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朔方兵马使张惟岳不愿追随仆固怀恩造反,带人杀死仆固瑒,与浑瑊共同率部归附郭子仪,向朝廷表达了忠贞之心。次年,唐代宗下旨撤销仆固怀恩朔方节度使之职,由浑瑊之父浑释之出任朔方节度留后,暂时负责朔方军防务。不久,仆固怀恩率领叛军围攻灵州,浑释之在防守城池时不幸战死。唐代宗下旨由浑瑊继任其父之职,负责防守灵州与反击仆固怀恩。不久,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浑瑊归入帐下,担任朔方行营左厢兵马使之职。
贞元九年(793),唐德宗为防吐蕃东进,诏令浑瑊与灵盐节度使杜希全组织重修遭到战火摧毁的盐州城。为保证盐州城重筑工作的顺利推进,唐德宗不但从朔方、邠宁、银夏、鄜坊等镇选派3.5万名兵士屯驻盐州,而且命令泾原、剑南、山南诸镇派兵进至吐蕃边境进行牵制,使其不敢贸然出兵西北。浑瑊率兵六千人在盐州外围凭险据守,保证了筑城工作的有序推进。两年后,重新修筑的盐州城完工, “由是灵武、银夏、河西稍安,虏(指吐蕃)不敢深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城盐州》一诗中这样赞颂重筑盐州城的历史功绩: :"自筑盐州十余载,至今袏袵不犯塞。昼牧牛羊夜捉生,长云新城百里外。”贞元十二年(796)二月,唐德宗加浑瑊检校司徒衔、兼中书令,1不但掌管刑部、纠察等事,而且成为地位显赫的右相。
贞元十五年(799)十二月二日,浑瑊病逝,享年64岁。浑瑊一生忠勤谨慎,功高而不骄傲,位重而不夸耀,深得朝廷信任。唐德宗得知噩耗后极为悲痛,下诏停朝5日以示悼念,群臣皆往延英殿奉慰。为褒奖浑瑊功劳,唐德宗下诏追赠“太师”名号,赐谥“忠武”,颁绢布4000匹、米粟3000石作为赙仪,丧事按照太尉仪式和标准办理。下葬之日,唐德宗又遣使赐绢500匹,表彰其为维护边疆稳定、巩固国家统一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三、力挽灵州危局的冯晖
冯晖(894-953),字广照,山东高唐人。生于唐末,行伍出身,一生先后经历梁、唐、晋、汉、周五代,历任滑州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朔方节度使、中书令等职,获封陈留郡王。
《新五代史·冯晖传》完整记载了冯晖跌宕起伏的一生,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两抚灵武大悦蕃”。冯晖生于乾宁元年(894),当兵后“始为效节军士,拳勇骑射,行伍惮之,初事杨师厚为队长”。所谓“效节军士”指“银枪效节军”,这是后梁时期魏博节度使杨师厚的私人护卫部队,为五代时期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因兵士武器皆为长枪而得名。冯晖因彪悍多智、骁勇善战而深得杨师厚赏识,获授队长之职。后晋天福四年(939),朔方节度使张希崇卒于灵州任上,境内党项诸部趁机作乱,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晋出帝认为冯晖精明强干,具有扭转灵州乱局、实现边疆稳定的才能,命其出任为朔方节度使。
冯晖虽以“强暴之名”受任灵武,却在治理边疆、处理民族关系方面颇有手段。冯晖到任后,在灵州上演了一幕“胁番酋以令部族”的“鸿门宴”,以非武力手段制止了当地党项诸部的动乱。他先在灵州城修建豪华府第,后派人邀请当地最为强大的党项酋长拓跋彦超赴宴并参观。拓跋彦超到来之后,冯晖一面给予其丰厚赏赐,一面将其挽留在府邸长期居住,实则扣作人质。深受震动的党项诸部不敢再抄掠贡使和商旅,灵州境内社会治安迅速好转。自后唐时起,灵州每年为招抚党项诸部、买马籴粮、赏赐军士需耗资6000万贯,转运军粮的劳役十分繁重,各族百姓苦不堪言。冯晖广开屯田以省转运,修建仓库和亭馆,民不加赋,境内大治。党项诸部争相交易羊马,当地驻军一年后即有马 5000 匹。
四、治边有方的金国正
清康熙至雍正时期,一位名叫金国正的回族将领在维护地方稳定、支持边疆开发、促进地方农业生产等方面政绩卓著,生前得到两代帝王信任,死后倍极哀荣,享受国葬盛典。
顺治年间(1644-1661),金国正出生于半个城(今宁夏同心县),自幼成长于重视儒学、崇尚武功的家庭环境。金家在当地属商绅一族,拥有自己的田产商号。后来家中突遭变故,金国正于父母双亡后沦为孤儿。住在宁安堡(今宁夏中宁县)的舅舅看到金国正生活艰难,就将其收留在家中,每日出门千零活挣钱糊口。康熙十七年(1678),名将赵良栋因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有战功,获准在今宁夏境内招募兵勇补充军队。舅舅带着金国正前去投军,因身强体壮而成为清军统领的马夫。清军统领驻扎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后,金国正被安排在固原军马场服役。因为驯服军马场附近黄峁山出现的一匹烈马有功,金国正被提拔为兵营哨长,负责每日带兵演练。
康熙四十六年(1707),金国正调任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副将。毗邻明长城宁夏段的花马池有“平固门户,环庆襟喉”之称,这里地处北方边陲,是“羽翼陕北,控扼朔方”的战略重地,“楼鲁台燎,铺墩守哨之具星列旗布”。长城之外就是以游牧为业的蒙古诸部,索诺木王部因与皇室世代联姻而有恃无恐,经常深入花马池放牧。金国正到任后,一面加强军马操练,一面修补长城,加固防御设施。为防范蒙古部众与汉族百姓产生冲突,金国正积极推动花马池边民与牧民搞好关系,以公正平和的态度妥善解决矛盾冲突。金国正在任8年,因保境安民方面业绩突出而深得朝廷信任。
康熙五十四年(1715),金国正因治边有方升任太原镇总兵官署都督金事,其奏请仿制“子母炮”的举措对增强太原镇防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康熙五十九年)(1720),金国正调任固原提督。他看到跟随自己多年的亲兵生活困苦,便上奏请将60名兵士从太原镇带到固原州。按照清朝官场惯例,武官调任时可酌情随带几名亲兵。不过,清朝统治者出于防范武官结党营私培植个人势力的考虑,规定调动、升职时不准随带兵丁,私带 10人以下者罚俸一年,10人以上者降一级处分。金国正在奏折中指出,固原提督所辖之地地域辽阔,以前各营官兵多有跟随前任调赴军前者。太原镇的60名亲兵跟随自己多年,感情十分深厚,希望康熙皇帝能够同意他们前往固原效力。更为感人的是,金国正还在这份奏折中提出缓扣生活困难的太原镇官兵借银一事,即使离任还在顾念旧部。最终,深受感动的康熙皇帝破天荒地允准了金国正的请求。
雍正四年(1726),金国正病逝。雍正皇帝闻报后悲痛不已,于同年十一月特颁祭文,诏令地方官员隆重祭葬。在金国正的家乡半个城,当地回汉民众为金国正举行了隆重的回族葬礼。金国正作为一代国家重臣,行性纯良,才能称职,人品高尚,实属民族之骄傲。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金大人,生得苦,一下打到南阳府。南阳府里没回回,烧了石灰打水贼。水贼一扫平,挣了个石碑‘胎里红'。”为表彰金国正的忠勇报国功绩,雍正皇帝不但为其加封荣禄大夫,而且御赐内帑修建陵园。 在宁夏历史多民族杂居格局下,本文举粟特人康植、铁勒人浑瑊、汉族人冯晖、回族人金国正,四位来自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将领,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了宁夏的和平稳定、地方开发、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
摘自:《宁夏文史》2024年第3期 总第64期